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(瑞中法协):27天后,春暖花开,深圳见。

去年的最后一天,中欧双方宣布《中欧全面投资协定》完成谈判,这是中欧经贸往来的一个重大新闻,引发全球热议。

虽然根据国际条约与协定缔结的一般流程,一项国际协定最终修成正果还需要经过谈判、签署、批准、交换或交存批准书和登记等程序。

中欧双方共同宣布《中欧全面投资协议》完成谈判,那么只是走完了第一个程序,但谈判也是一个相当艰难的过程,从2012年2月,中欧双方启动谈判以来,历时7年35轮谈判。完成谈判只是完成了协定缔结的第一步,距离生效还有相当远的路要走。

今年3月底,中欧双方的全面投资合作突然介入了复杂的国际政治因素,使前景蒙上一层阴影,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3月24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,中欧投资协定不是一方给予另一方的恩赐,是互利互惠的。除此之外,协定还要由欧盟部长理事会以及欧洲议会在批准,程序上也存在特定多数表决制度与全体一致表决制度,而欧盟在重大敏感议题上通常会采用全体一致表决制度,那么,必然增加了批准的难度。而且,在当前面临变数的情况下,已经完成谈判的协定文本会不会重新修改和谈判,欧盟会增加什么样的条件,这都面临着不确定性,也会在程序上影响批准及生效的进度。

虽然任重而道远,但凡事预则立,不予则废,我们应该如何准备应对?专家认为,《中欧全面投资协定》将带来“更短的负面清单、便利的市场准入、透明的市场规则”三大重要机遇,对于新能源汽车、金融服务、医疗卫生服务、电信和云服务、计算机服务五大行业产生重大影响。

为了深入讨论《中欧全面投资协定》的前景与影响,在不确定中探寻未来,瑞中法协将于2021年5月9日在中国深圳南山共召中外商业与法律界精英,举办中欧投资与法律领导者论坛,就上述问题以及协定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探讨与分析,从专业视角,解读复杂形势之下的风险与机遇。

5月9日,春暖花开,我们邀请你,深圳见!


(点击“阅读原文”进行注册)


27天后,春暖花开,深圳见。
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